同一個故事,不同的敘說方式,就有不同的樣貌

那你說,愛怎麼可能只有一種樣子呢?

 

 

舞台劇主演:邱澤、嚴藝文、楊麗音、單承矩、張靜之、呂紹齊、王敬

電影主演:邱澤、謝盈萱、陳如山、黃聖球

圖片皆來自誰先愛上他的FB粉絲專頁以及全民大劇團FB粉絲專頁

 

想要兩個一起寫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其實他就是同一個故事,如果你喜歡誰先愛上他的,那就強烈推薦致這該死的愛。如果你不喜歡誰先愛上他的,還是推薦致這該死的愛XDD我認真,因為敘事手法很不一樣,可以感受一下不同的媒介傳達同一個故事的感受。

自己是先看了舞台劇,因為實在太喜歡舞台劇,所以電影一上就直奔戲院了,電影也不是不好看,但對我來說就是少了點甚麼,必須要說,電影還是做到了電影這個媒介可以做到的事情,演員精微的表情,鏡頭的轉換,一些特寫鏡頭的運用都是舞台劇無法傳達的,但整體來說,個人更喜歡舞台劇的氛圍跟塑造。舞台劇其實帶給我更多感動,當然電影裡各個演員的演技也是很喜歡的。

很喜歡舞台劇裡的幾句台詞,「要想不害怕,得先知道自己害怕什麼」,「他不愛我,不是他的錯,也不是我的錯」,也喜歡三蓮跟Jacky母親的互動,是一點一滴的去感受到愛,因為感受到了愛,才能開始愛別人,才能開始感受到這世界的愛。在舞台劇裡,有好多的篇幅是三蓮不斷問著諮商師,自己的孩子甚麼時候會好,「他都來你這邊這麼久了」,「到底是有沒有在治療他」,「你幫我開一張他已經好了的證明」,不斷地等待著自己的孩子「好起來」,但卻從來沒有發現「一直不好的」也許是自己,三蓮在舞台劇裡一直沒有去正視自己的恐懼到底是為了甚麼?只是歇斯底里地對著Jacky發怒,然後怨恨著自己的丈夫,接著埋怨自己的孩子,堅持著自己是對的,你們都是錯的,但也因為這些堅持不懈的歇斯底里,讓三蓮遇上了Jacky母親,遇上了一個只是希望三蓮好好生活的溫暖,然後就發現去談愛裡所謂的對與錯,是一件太荒謬的事,愛裡真的有對與錯嗎?

(寫到一半突然覺得,我為什麼要兩個一起寫,頭好痛,希望讀者閱讀順利)

舞台劇裡可以看見每一個人都嘗試付出過,所以那些憤怒、悔恨、失落都是那樣的真實,父親對孩子的愛,丈夫對這個家的照顧,母親對孩子的擔憂,伴侶間彼此的糾葛,Jacky和老師的相戀,三蓮和丈夫的關係,都是嘗試付出後的結果。

對我來說,舞台劇傳達了一種每個人都是逼不得已才走到現在這個局面的,因為這個社會的價值觀,因為希望可以讓自己的家人不難過,因為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傳達一些愛,因為希望自己可以被愛,所以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成了難堪。三蓮是,Jacky是,他們共同愛上的人也是。舞台劇裡的宋正遠做出的是一種逼不得已的選擇,他對於Jacky、三蓮以及他的孩子都是真正在乎著,所以他不知該怎麼辦,希望都不傷害,卻都傷害了。

而這就是電影跟舞台劇帶給我最大的不同了,電影對我來說,我只覺得他們共同愛上的人--宋正遠是個渣男XDD,對不起,但看完電影的瞬間,我真的有一種這一切都是宋正遠弄出來的啊,他人怎麼這麼差啊的憤怒XDD繼之而來的,對三蓮跟阿傑的處境有很多的同情,但電影也帶給我另一個議題,如果說舞台劇帶我看見的是在愛裡談對錯是荒謬的,那電影帶我看見的是愛不用多,一點就夠,只要夠真實。三蓮要的其實只是一點點確切的愛,就這樣,但當下的處境讓他發現自己面對了一個渣男(無誤!),所有的回憶與過往難道都只是一場謊言嗎?所以三蓮開始失控,直到他在最後那場舞台劇裡發現,自己其實也被在乎過,那一刻他才釋懷。而阿傑的人生可以看似正常的繼續活著,也許正是因為他知道他被愛過,也希望自己可以付出愛,用自己的方式、微弱的力量付出自己全部的愛,所以帶著傷也要完成演出,也因為這樣的「不知道他在堅持甚麼」,讓三蓮看見了也釋懷了。

但同樣很喜歡的一點是,兩個敘事方式下的阿傑/Jacky都不是過去大家既定印象中會在戲劇裡出現的同志形象,從來都沒有不同,只是你不願相信。

如果看見過愛的美好,也許就不會為愛加上限制,你看見愛了嗎?

總而言之,電影也很喜歡,但更喜歡舞台劇一些,如果舞台劇有加演,十分推薦,不只是故事本身,整體舞台的設計還有燈光實在太美,邱澤出場的背光根本一百分XDDD必須再放一張舞台劇的照片以表內心的喜愛XDDD

 

arrow
arrow

    旅。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