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快速的世界裡,雕琢細節是細膩還是時間的浪費

投入的關注有時是毀滅的開始

圖片取自紅盒子臉書專頁

一直都很喜歡紀錄片,非常喜歡,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,記錄下每一個人的經歷其實都會是一場精采的故事,更何況是一場超過一甲子的歷程。

說實話,在這一部片之前,我知道的布袋戲僅止於史艷文,在很小很小的時候,電視上剛好在重播雲州大儒俠,有好長一段時間會跟著爸爸一起看,相較於李天祿更知道黃俊雄,小時候偶爾會看見家裡附近的廟宇酬神時會有布袋戲班,但從來就不認識是那個劇團,就更別說是陳錫煌師傅了。

其實紀錄片一開始,眼眶就含著淚了,蒼老的滿是皺紋的手,緩慢而有節奏的輕輕舞動著,你完全可以想像如果有戲偶會是怎樣的活靈活現,隨著影片的播映,忍住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,影片中段後,淚水根本沒停過。即使橋段是快樂的,也總是笑著笑著就哭了。(這是一篇邊打邊含淚的文啊)

聽到陳錫煌師傅被介紹時,主持人的失誤讓人不自覺深呼吸了一大口氣,我沒有辦法想像,在一個工作裡努力耕耘了那麼長那麼久的時間,對世人來說那名字依舊是混淆的,會是甚麼樣的感覺?但這樣的事情卻實實在在的陳錫煌師傅身上,一輩子拿不掉的頭銜是父親所帶來的,對於幼年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被父親好好對待的陳師傅,到了成年卻始終跟父親形影不離的此刻,不曉得師傅心裡有多少的慨歎。

很喜歡影片裡請陳錫煌師傅對父親說點話、對兒子說點話,最後到對田都元帥說幾句話的橋段,其實對田都元帥說的話,也是他想對父親說的話吧,生命裡的信仰有時是一個移情,一個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的方式。

很喜歡影片最後陳錫煌師傅邀請眾多老師傅再一起演出的一整段,當然也流了很多淚水,陳錫煌師傅很可愛的在開演前躊躇不安地等待著,一看見自己的朋友如約出現,放鬆的表情和姿態是那麼明顯,擁抱、拍肩、調皮地做著鬼臉,那一瞬間彷彿看見了過去的輝煌,也看見了還是年少青壯的他們,那一瞬是整場紀錄片中,我唯一笑開而眼眶沒有含淚的橋段,當然下一秒的橋段又讓人哭了(是要哭幾遍?)

也好喜歡最後父子交錯的聲音,當然也是哭得最慘的一段,那樣複製貼上的生命經歷,卻讓彼此無法好好對待,一代又一代的傷痕與印記,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消逝,而難過的是,有時我們不會發現自己受傷了,然後就把被對待的方式,複製,貼上。

也喜歡師傅強調要叫「師傅」不能叫老師的橋段,那是一種對關係的重視,對學生的全心全意,更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,這一聲師傅叫下去,自己就成為眼前這個孩子一生的父親了,那也許是一種提醒,每一聲師傅叫喚,都提醒著自己的使命與姿態。

喜歡最後演的那一場戲,所有的細膩都令人屏息,整個故事的橋段、腳色的塑造其實是很可愛,也是很放鬆的,但我還是邊看邊哭,那布簾之後隱約透出的師傅的身影,專注的眼神,投入到會微微張嘴的樣子,都讓人止不住淚水。

我無法想像如果有一項東西,是那樣認真專注地投入了七十年,最終卻有可能走向消失的道路,會是甚麼樣的感受,應該也會像師傅一樣急著要導演留下所有能留下的紀錄,一心盼望著,也許你們現在不懂我在意的這些有多好,有一天會有人知道的,到那時這些紀錄將成為最重要的傳承,然後會有更多更多的人看見,也願意真實地投入。

 

當這世界的快速與聲光刺激已成為常態,你還會記得專心觀賞,專注傾聽嗎?是不是還能在靜謐的空間裡專注於枝微末節的細膩,還是那些緩慢與雕琢對你而言只是一種時間的浪費?

電影裡提到了即使已經通過了種種申請,野台布袋戲的聲音依然遭到了民眾的投訴,因為太吵。走出電影院的時候,聽到了旁邊露天音樂會重重的鼓聲還有電吉他聲,不曉得這是不是也「太吵」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旅。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